蔡江連的勞作教學巧思 ---- 化腐朽為神奇

  貝展,展覽貝殼,蔡江連的貝展,有「貝殼勞作品」。

  民國六、七十年代,國小的勞作課,多數老師為了省事(或統一教材),大多從商人手中購買現成的勞作教材,比較單調呆板,引不起學生興趣,久而久之,勞作課形同虛設,有的老師甚至以其他課(算術、常識)替代。

  北門是濱海鄉村,居民多務農、漁,養蚵、殖蛤蠣為生,常見蚵仔殼、文蛤殼,先父將這些被棄廢物,撿回家中,按照貝殼外貌,稍微加工再造:連綴、雕刻、畫龍點睛,成為花朵、帆船,各俱情態的鳥、獸,日常用品。

  這種突破,令先父信心大增,於是摒棄制式的勞作教材,要學生利用天時、地利,撿拾貝殼當材料,教導學生塑造自己喜歡的人、物,諸如:吹笛童子、可愛的比翼鳥、鬥趣吵架鴛鴦、頑皮哈巴狗、袋鼠、龜兔賽跑等等。

  如今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每一件作品,都是先父三十年以前的精心傑作。

※資料來源:民國 68 年 3 月 31 日台灣日報第六版(雲嘉南縣市新聞),文教圈內﹝北門專訪﹞。記者:鄭盈。

蔡江連遺族 敬啟 2009.02.23